九游验证码多少

你的位置:九游验证码多少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
古代强行军有多快?跟曹仁同速的罗马军团,为何被誉为史上最出色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36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发布的文章《李自成兵败山海关,真因行军太慢吗?古代打仗军队一天能走多远》中,我们介绍了古代军队的常规行军情况。但事情总有特殊情况,如果碰到紧急情况,需要快速追击或赶往重要地点,而且到达后还得保持战斗力,那么急行军甚至强行军的速度能有多快呢?

勃兰特少校,后来当上了步兵上将,他写了一本叫《三兵答古知幾》的书,其实就是讲三兵战术的,“答古知幾”就是战术这个词的音译。他在书里还特意搞了个“古今有名军行小表”。

经过仔细核对和对比,我们整理出了表格中的具体内容:

从这份表格可以看出,为了维持军队的战斗力,日常行军的平均速度(含休息日)通常会降到每天3普里(22公里)甚至2普里(15公里)。不过,罗马执政官尼禄在公元前207年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行军速度却让人惊叹,直到1806年法国近卫军才追上他的记录。更厉害的是,尼禄在行军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参加了梅陶鲁斯河战役,击败了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,充分显示了他麾下军队的强大战斗力。难怪1860年普鲁士出版的《战术基础讲座》称赞尼禄的这次行军是“史上最杰出的强行军”。

尼禄(全名盖乌斯·克劳狄乌斯·尼禄,跟后来那个罗马暴君只是名字一样)是怎么做到这次急行军的?他背后都有哪些支持条件呢?

事情要从公元前207年说起。那年春天,迦太基大将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带着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,想打进意大利跟哥哥会合。正好这时,罗马执政官尼禄在南边跟汉尼拔对峙,意外抓到了哈斯德鲁巴派去送信的人。经过审问,尼禄知道了哈斯德鲁巴的行军路线。他马上决定打破两位执政官各自为战的规矩,带着精兵赶去北方,和另一位执政官李维乌斯联手,准备一举消灭哈斯德鲁巴。

李维的史料中提到,尼禄从他的部队里精挑细选了7000名最厉害的战士,包括6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。他手下的军队总共有4万多人,其中有4个罗马军团和差不多数量的盟军,加起来有4万步兵和2500骑兵。尼禄一开始放出风声,说要带兵南下攻打迦太基人占着的地盘。结果在6月15日到16日晚上,他带着这支精锐部队悄悄出发,走着走着突然调头往北去了。等队伍走得离前线足够远了,他才跟士兵们说实话。

尼禄提前派信使通知了沿途的罗马盟友,让他们从村庄和城镇准备好食物和饲料,放在路边供军队随时取用。他还让盟友备好马匹和骡子,让疲惫的士兵可以骑马赶路。尼禄的部队为了加快速度,只带了武器,省去了扎营的麻烦,这些安排让行军变得非常顺利。

勃兰特在《三兵答古知幾》中提到,尼禄采用马车来加快军队行进速度的方法,被他称为“马车疾行”,具体描述如下:

当步兵搭乘马车、雪橇或骑马快速前进时,这在战争史上很常见。这样一来,军队每天能走60到68公里,而不会太累。不过,到了第3或4天,他们还是得停下来休息一天。到达目的地时,得准备好一顿丰盛的午餐……这样就能在不太赶的情况下每天走60公里。

这种快速转移部队的战术,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年,当时克劳狄乌斯·尼禄在与汉尼拔弟弟的战斗中使用过。后来,普鲁士的大选帝侯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。到了近代,叶卡捷琳娜女皇重新启用了这种战术,之后它就经常被运用了。拿破仑就是靠着这种办法,把整支部队从一个战场调到另一个战场,普鲁士的一些军队也这么干过。

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时,库图佐夫带着5万俄国兵去帮奥地利。那时候奥地利急得不行,拼命催俄国军队快点走,少休息,还给了不少马车。这样一来,一半的步兵坐车赶路,另一半就轻装前进。当时在场的俄国军官布托夫斯基后来这么回忆。

我们从波兰和捷克交界的切欣地区换上了驿车,每天大约走64公里。驿车是按人头分配的,大家轮流坐车。每辆车坐12个全副武装的人,车上还放着另外12人的背包和外套,剩下的12人只带武器和弹药袋走路。每走10公里就换一次,走路的改坐车,坐车的改走路。

在1806年的法普战争中,拿破仑的近卫军展现了惊人的行军速度。他们从巴黎出发,仅仅用了13天就赶到了前线,全程走了大约675公里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从巴黎到美因茨这段500公里的路程,他们只用了7天时间。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,完全依赖于沿途驿站的马匹快速轮换。

法国近卫军财大气粗,不像俄军那样得靠两条腿走路。以近卫掷弹兵和近卫猎兵的四千人为例,他们分成两队,每队都有驿站提供一百辆马车,一次能运送一千人走150公里,所以全程都能坐车。虽然后世的“马车急行军”和尼禄的行军方式有些不同,但基本思路是一样的。

经过六天六夜的急行军,尼禄“在短短六天内横穿了整个意大利”,从人们观念中的意大利南部的卡努西翁(今普利亚区的卡诺萨)一路赶到了意大利北部的高卢塞纳(今塞尼加利亚)。需要注意的是,那时的意大利范围比现在的意大利共和国要小得多,像今天意大利的核心区域波河流域,在当时还被称为“山南高卢”。

尼禄的部队和牲口在行军途中休息时抓紧时间吃饭,短暂的停顿刚好够补充体力。到了第七天晚上,也就是6月20日到21日那晚,他们顺利抵达了李维乌斯的营地。很明显,这次行军没带多少物资,行动非常迅速。士兵们不用花时间找粮食、搭帐篷,一路上还有不少自愿加入的人帮忙处理各种杂事,这就省下了大量时间,让他们能集中精力赶路。正因如此,这支精锐部队才能在6天内走完411公里,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曹操手下的将军夏侯渊有个外号叫"三日五百,六日一千"。按照古代的长度单位换算,1汉尺等于23.5厘米,6尺为1步,300步为1里。这样算下来,夏侯渊急行军的速度是6天走了413公里,跟古罗马皇帝尼禄的速度差不多。不过,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情况现在已经找不到详细记录了。

6月22日上午,罗马军队的高层们聚在一起商量战术。大多数将领觉得应该让尼禄的部队先休息一下再开战,但尼禄坚决反对,他认为要抓住急行军带来的有利时机,立即决战。最终他说服了在场的人。同一天,哈斯德鲁巴注意到罗马军队的人数好像增加了,还看到一些旧盾牌和瘦弱的战马。这些细节表明,即便行军条件再好,急行军还是会让士兵和马匹受到一定损耗。

哈斯德鲁巴派出一队骑兵去探查罗马营地,命令他们抓几个出来取水的罗马士兵。通过观察这些俘虏的肤色是否因长途跋涉和日晒变得黝黑,以及从他们口中问出罗马军营里吹了几次号角等具体信息。

总的来说,哈斯德鲁巴虽然比不上他哥哥汉尼拔那么聪明和会打仗,但他还是发现了关键线索。他注意到罗马军营的军号声比平时多了一倍,猜到肯定是有执政官带兵来支援了。从之前的对战情况和历史学家波利比阿的记录来看,哈斯德鲁巴的军队和执政官李维乌斯带领的部队(包括4个罗马军团和一些盟军)人数差不多,大概都有3到4万人,所以双方一直僵持不下。

另一位执政官尼禄的抵达让罗马军队在人数上占了上风。哈斯德鲁巴很可能不知道尼禄只带了少量精锐部队,因此他可能会高估罗马的兵力。为了避免正面交锋,他决定主动撤退,就像四年前在西班牙战场上那样,试图甩开尼禄的追击,尽快与他的哥哥汉尼拔汇合。

哈斯德鲁巴在6月22日晚上7点半左右(按当时罗马计时法为夜间1点)开始行动,带着部队悄悄出发,想趁着夜色躲开罗马军队,找机会和汉尼拔汇合。那时候,罗马和迦太基的军队都经常在夜里行军打仗,汉尼拔之前就是靠夜行军和夜战成功突破了费边的防线。

这次,组织松散的迦太基军队走到天亮就被罗马人追上了。哈斯德鲁巴手下的高卢士兵很多都爱喝酒,结果他们喝得烂醉,在营地里就被罗马兵给杀了。

两军在梅陶鲁斯河边打得异常激烈,尼禄率领的罗马军队右路先打垮了迦太基的左路,接着把迦太基整个防线都冲散了。哈斯德鲁巴看到胜利无望,干脆冲进敌阵,战死沙场。罗马诗人奥维德在《岁时记》里写道:“第二天[6月23日]倒是吉利……哈斯德鲁巴也拔剑自尽了。”

战争结束后,尼禄急匆匆地赶回卡努西翁附近的南方军营,只用了六天就完成了返程,比去时还快。他很可能只带了几个随从,一到营地就把哈斯德鲁巴的脑袋扔进了汉尼拔的营地,用这种方式向所有人展示了他这次急行军的巨大成功。

简单来说,尼禄这次急行军绝对算得上是“欧洲历史上最厉害的一次”。不过,值得夸奖的不只是尼禄和他手下士兵的果断和毅力,还得提到罗马共和国的基层组织和管理水平。要是没有沿途各地军民的全力配合,尼禄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惊人的任务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